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2-25
违约金作为一种违约的补救方式,与赔偿损失在合同责任中起到不同的作用。违约金的特点在于其数额可由当事人在合同订立时约定,从而预先确定了违约方承担责任的范围。一旦发生违约,受害人就可以要求支付约定的违约金,而无需具体计算损害范围,从而节省了计算上的花费和诉讼程序的时间。相比之下,赔偿损失需要与实际损害相符,且常常需要计算损失范围和举证,因此在适用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违约金与约定的损害赔偿金是不可并存的。违约金应视为对损害赔偿金额的预先确定,而不是与实际损失相联系的。即使在没有实际损害的情况下,违约方仍需支付约定的违约金。如果违约金不足以补偿受害人的损失,债务人还需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以弥补不足。
违约金与法定损害赔偿金的适用涉及违约责任是否以实际损害为前提以及国家对违约金的干预问题。违约金的适用不以实际损害发生为要件,即使没有实际损害,违约方仍需支付违约金。然而,当事人所约定的违约金可能与实际损失不一致,导致当事人利益失衡,因此法律对违约金的干预显得必要。
根据《民法典》第585条第2款的规定,如果约定的违约金高于实际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适当减少违约金的数额。这表明,尽管违约金不以实际损害为要件,但最终违约金的确定与实际损失密切相关,法院或仲裁机构会以实际损失额为参照标准对违约金进行调整。
违约金与赔偿损失不可并用,具体的适用方式应根据实际损害的大小和当事人的请求进行调整。当事人通过协商在合同中预先确定违约金的数额,违约方在违约后支付违约金后仍需履行债务。
因此,在实践中判断是约定赔偿损失还是违约金的使用,应考虑该约定是否排除了法定赔偿损失。当违约金不足以补偿受害人的损失时,债务人仍需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以弥补不足部分,即违约金与赔偿损失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