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01-11
违约行为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义务的行为,是构成违约损害赔偿责任的首要条件。违约行为通常表现为拒绝履行、不履行、迟延履行、不当履行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违约行为只能发生在合同关系中,违约行为的主体只能是合同关系的当事人,其他第三人不承担违约行为的责任。
财产权利损害的事实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指受害人现有财产的减少,即违约行为导致对方财务减少、灭失、毁损或支出增加。间接损失指受害人应得利益的丧失,即因违约行为未能获得应得利益。这种丧失的未来利益必须是实际意义上的,是必得利益而非假设利益,并且必须在违约行为的直接影响范围内,超出该范围则不认定为间接损失。
因果关系是指受害人的损失事实与违约行为之间存在关联。这是事实上的因果关系,解决的是责任构成的问题。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解决的是赔偿范围的问题,赔偿数额不能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应当预见到的损失。预见性规则是限定赔偿范围的主要规则,预见的主体必须是违反合同的一方当事人,预见的时间是在订立合同时,预见的内容仅要求预见到损害的类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民事合同的签订数量不断增加。因此,对于违约损害赔偿责任,我们需要及时保护自己的权益。违约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损失,应依法和合同规定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