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3-03-29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成立生效后,因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使合同关系溯及或不溯及地消灭,未履行的部分不必继续履行,已履行的部分依具体情形进行清算的制度。合同解除可以通过当事人行使法定或约定的解除权进行单方解除,也可以通过双方当事人的协议达成合意解除。
约定解除是指在合同中约定解除合同的事项,待约定的事由出现时,当事人有权解除合同。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因此,一旦劳动合同中约定了解除合同的条件,并且这些条件已经达到,劳动者作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后,劳动合同的权利义务即告终止,无须获得用人单位同意。
劳动者行使约定解除权的前提是必须事先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并且只有当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以后,劳动者才能依照约定解除。因此,在行使约定解除权时,劳动者应当注意确保劳动合同中对解除条件的明确约定,并在条件成就后及时行使解除权。
协商解除是指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经协商一致同意解除合同。根据《劳动法》第24条和《民法典》第562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经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与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不同,协商解除不需要双方事先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只要双方愿意,随时都可以解除合同。因此,协商解除是一种常用的解除劳动合同的方法。
劳动者在协商解除时应当注意明确双方解除合同的权利责任,最好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以避免解除后可能出现的纠纷。
合同解除后,仲裁协议的效力不会改变。仲裁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机制,不会因为合同的解除而受到影响。
双方在签署合同时,首先要确定合同条款,并在双方自愿一致的情况下进行签字。一旦签字,合同即产生法律效力。如果双方之间发生争议,只能通过向有关部门进行申诉或向法院提起仲裁来解决。法院进行仲裁时,会根据合同中的违约事项或条款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