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01-04
合同解除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一方或双方依法解除合同效力的行为。合同一旦签约,享有国家法律保护。
法律对解除合同通知的形式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由法院送达对方,通过法院送达起诉状副本的效力等同于或优于当事人自行送达解除合同的通知。只要记录法院解除合同的通知由法院送达对方,合同解除即生效。
对于合同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我国法律尚未明确而系统地规定,通行的观点认为合同解除无溯及力。实际上,在协议解除情况下,是否具有溯及力原则上应取决于当事人的约定,如果没有约定,则由法院或仲裁机构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因客观原因导致合同无法履行而解除合同,原则上可以无溯及力。而违约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需要具体分析。
确定违约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至少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必须与违约解除的立法目的相符。违约解除的立法目的是尽可能全面地保护守约方的合法权益,制裁违约方,有利于取得最佳的宏观经济利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次,满足被解除合同的性质和种类的要求。
根据《民法典》第188条,请求人民法院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按照其规定执行。
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开始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按照其规定执行。但是,如果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已经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将不予保护,除非存在特殊情况,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通知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合同在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通知到达的具体形式因通知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口头通知,口头告知签订合同的对方当事人时即为到达;对于书面通知,通知送达对方当事人或其指定的人并被签收即为到达。
对方当事人接到解除合同的通知后,如果认为不符合约定或法律规定的解除合同条件,不同意解除合同,可以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请求确认是否可以解除合同。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解除合同效力提起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可以在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起诉时,需要提交合同、起诉书、相关证据等材料,并满足起诉条件,法院将受理案件。合同的解除是指在合同依法成立后但尚未全部履行前,当事人基于协商、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而使合同关系消灭的一种法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