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2-19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肇事致人死亡后逃逸行为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离开现场,导致被害人因未能及时获得有效救助而死亡。相较于一般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更为恶劣,危害更为严重,因为这种行为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因此,我国刑法对此类行为规定了更为严厉的刑罚,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要判断一项行为是否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需要确定该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果该行为不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定义,那么就不能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如果该行为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则需要进一步分析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判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关键。如果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无关,即无论行为人是否逃逸、是否救助,都不会影响被害人的死亡,那么就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按一般的“交通肇事后逃逸”处理。只有当逃逸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因为行为人逃逸,导致被害人无法及时获得有效救助而造成的,才应认定为行为人“因逃逸致人死亡”。
根据实践经验,交通肇事后逃逸并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案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形,需要作出相应的定性和处理:
在肇事后,被害人当场死亡,行为人明知被害人已死亡,为逃避处罚而逃逸。尽管行为人有逃逸行为,但与被害人死亡结果无因果关系,不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对于行为人的行为,应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以三至七年有期徒刑。
在肇事后,被害人当场死亡,行为人并不知道被害人已死亡,但为了逃避处罚,置被害人的生死于不顾而逃逸。行为人虽然有逃逸行为,主观上具有放任的故意,但与被害人的死亡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不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对于行为人的行为,应以交通肇事罪定性,处以三至七年有期徒刑。
在肇事后,被害人遭受特别严重的损伤,即使及时抢救,也无法挽救生命。行为人为逃避责任而逃逸,对死亡结果的发生听之任之。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并无实质上的因果关系,也不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对于行为人的行为,应以交通肇事罪和逃逸罪定罪,处以三至七年有期徒刑。
目前,如果发生交通肇事罪的情况,且导致他人死亡,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例如,交通肇事行为严重到导致他人死亡的程度,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构成犯罪,也需要追究行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