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12-22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的明确规定,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自首表明罪犯对自己的罪过有所认识,相较于未自首者,其主观罪过较轻,因此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自首制度对于犯罪具有昭示作用,使犯罪行为人产生向善的趋势。根据立法意图,自首制度主要是确保刑罚与罪行相适应。根据刑法第六条的规定,除法律另有特别规定外,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都适用刑法。
从司法实践来看,交通肇事者在其行为后并无故意,因此允许其适用从宽处理的量刑情节,可以鼓励肇事者主动投案,并对其进行改过自新,这有利于查清事实,明确责任,及时赔偿受害者,维护社会稳定,与法律的精神相一致。
需要指出的是,自首制度仅适用于交通肇事已构成犯罪的情况,对于未构成犯罪的普通交通肇事行为,不存在自首的问题。在行政处罚时,肇事者的主动投案并交代肇事行为可作为从轻处罚的情节予以考虑。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交通肇事罪的自首情节的认定,关键在于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是否逃逸。如果肇事者在交通肇事后没有逃逸,而是停车抢救并主动报案,这种行为不能被认定为自首。相反,应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确定其应适用的刑罚幅度,即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该条法规规定了交通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情形,对应的刑罚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如果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则刑罚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从法律基础理论上来看,当过失行为初始只造成较轻的后果,并且这种较轻的后果有可能转化为更严重的后果时,行为人有责任防止这种严重后果的发生。如果行为人未履行这种义务,法律应在原有行为之外进行另一种评价。
逃逸行为加重处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