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09-11
根据报道,一名90后女孩在工作3年后被发现背负着9000万元的巨额债务。原因是她被登记为公司股东,签署了一份担保文件,但实际上并未进行实质性的出资。那么,作为“挂名股东”,女孩是否应该承担这9000万元的债务呢?
挂名股东一般被认定为合法股东。股东的要件包括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形式要件指的是在公司章程、工商登记材料或股东名册中明确标明其股东身份,而实质要件指的是实际的出资行为。在公司设立或股权转让过程中,有些人具备了股东的形式要件,但其实际出资却属于他人所有,这被称为“挂名股东”或者“名义股东”。
挂名股东的产生原因有两类。一类是实际出资人不方便出面,为了享受或规避国家对公司待遇的法律和政策,选择成为挂名股东。另一类是实际出资人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被哄骗或强迫成为挂名股东。根据新闻报道,这位女孩属于后者,她在相关文件上被骗签字,实际上并未进行出资,只具备了形式要件,即挂名股东的身份。
挂名股东具有三个法律特征。首先,出资主体具有不一致性。挂名股东只是出资的形式主体,实际出资人才是出资的实质主体,造成了出资主体的不一致性。其次,责任承担具有有限性。挂名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即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最后,权利义务具有不确定性。挂名股东只具备形式要件,未实际出资,其是否享有真正股东的权利和承担义务是不明确的。
对于挂名股东与实际出资人之间的纠纷,视为内部关系之间的纠纷。在认定股东资格时,应根据实际出资人与挂名股东之间的约定,以实质要件为标准来加以认定。如果双方事先签订了相关协议并明确约定了权利义务,双方应按照约定承担责任。如果双方事先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应根据双方的实际行为进行认定。根据新闻报道,女孩与实际出资人之间并没有书面约定,女孩也未参与公司管理或主张股东权利,因此不应被认定为公司的股东。
对于挂名股东或实际出资人与公司之外的第三人之间的纠纷,视为外部关系之间的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债权人在确认挂名股东的股东资格时,注重形式要件,应以工商登记为准。在善意第三人与公司进行交易时,不应苛求其确认具备形式要件的股东与实际出资人是否一致。因此,在处理公司股东与公司债权人之间的纠纷时,应先由挂名股东在认缴的出资范围内承担责任,然后由挂名股东向实际出资人追偿。但如果债权人在交易前已知道挂名股东的实际情况,并知晓实际出资人,则债权人应向实际出资人主张权利。
挂名股东享有知情权,即查阅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公司会计报表以及董事会会议决议等资料的权利。通过行使知情权,挂名股东可以及时了解股东的出资情况与公司的经营情况。挂名股东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在实际出资人未能按约定履行出资义务时,享有要求实际出资人履行义务的权利,并应及时行使该权利。
股东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公司可以采取催缴、限制权利或解除资格等措施进行处置。首先是催缴,公司催告股东缴纳或返还出资,并给予合理期限。其次是限制权利,公司根据章程或股东会决议对股东的权利进行限制。最后是解除资格,在前两项措施无效的情况下,公司可以通过股东会决议解除股东资格。
需要强调的是,股东的责任是连带责任,即无论是挂名股东还是实际出资人,在有未实际缴足出资额的情况下,都应承担连带责任。即使挂名股东与实际出资人之间签订了协议约定由实际出资人承担债权纠纷的责任,这个协议只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不能作为挂名股东不承担责任的依据。
根据以上分析,作为公司的挂名股东,女孩在公司债权人要求实现债权时,应对公司未实际缴足的资金额承担连带责任,即只需对公司注册资本不足的部分承担连带责任。而女孩背负9000万元的债务是因为她以自然人的身份为贷款做了担保,与其挂名股东的身份无关。
根据2014年的公司法修订,公司设立的前提条件修改为股东认缴注册资金,只需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实际出资即可。这降低了开办公司的成本,但也增加了公司债权人的风险。
股东履行出资既是一项义务,也是对其他股东权益的保障。对于未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行为,现行法律进行了相应的规制。如果股东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公司可以催告缴纳、限制权利甚至解除股东资格。
引用法条:《公司法解释三》第二十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