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04-27
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名义借款人为借款合同的相对人,应由名义借款人承担偿还责任。
如果名义借款人向出借人披露了实际使用人,各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仅为借名义借款人的名义,名义借款人并不实际参与借款关系的履行活动,也不享受借款活动的利益的,应认定实际使用人为实际借款人,由实际使用人承担偿还责任。
如果名义借款人向出借人披露了实际借款人,出借人仍与实际借款人合谋以名义借款人的名义借款的,则属于出借人与实际借款人的通谋虚伪行为,名义借款行为属于伪装行为应属无效,名义借款人无需承担还款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根据《民法典》第九百二十五条和第九百二十六条,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第三人的知情情况将影响合同的效力。
借名贷款是指实际用款人因无法通过正常程序在信贷机构获得贷款,而采取借他人名义在信贷机构获取贷款的行为。借名贷款的特征是名义借款人和实际用款人不一致。借名贷款通常由名义借款人以自己的名义、证件办理贷款,并将所借款项交由实际用款人使用。借名贷款在农信系统的农户联保贷款中尤其普遍。
为了防范借名贷款风险并妥善处理借名贷款法律关系,以下措施可以采取:
细化工作流程,通过业务流程控制有效控制相应风险。
规范员工操作,确保流程和制度执行到位。
合理进行授信,避免过多的审批环节。
激励员工遵守规章制度,减少借名贷款行为。
提供多样化的贷款产品,利用科技手段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根据具体情况分类处置借名贷款案件,并追究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