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不实疫情感染人数怎么处罚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2-07-29
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发布不实疫情感染人数的,是属于造谣的行为,要依据具体的情况,才能确定怎样处罚。例如,不构成犯罪的,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处罚款和行政拘留。关于发布不实疫情感染人数怎么处罚的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详细解答。
发布虚假疫情感染人数的法律处罚
一、治安处罚
对于发布虚假疫情感染人数的行为,如果不构成犯罪,将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具体处罚如下:
- 一般情况下,将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的拘留,并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 情节较轻的情况下,将处以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刑事处罚
如果发布虚假疫情感染人数的行为构成犯罪,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进行处罚。量刑标准如下:
- 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将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 造成严重后果的,将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故意诽谤罪的证据收集
一、诽谤罪的构成要件
故意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诽谤罪需要满足以下要件:
- 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 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散布可以通过言语或文字的方式进行,如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被散布的虚假事实必须能够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的虚假事实无法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
- 诽谤行为必须针对特定的人进行,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能够确定被害人的身份,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情节严重包括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等情况。
二、收集证据的方式
为了证明故意诽谤罪的成立,可以收集以下证据:
- 物证
- 书证
- 证人证言
- 被害人陈述
-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 鉴定意见
-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传播谣言的法律责任
对于传播谣言的行为,不论是原创还是转发,当事人在主观意识上能够判断所传播的消息是谣言或虚假信息时,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一、民事责任
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侵犯了法人的商誉,根据我国民法规定,散布谣言的当事人需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二、行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以下行为之一的人将受到行政处罚:
-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 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对于上述行为,将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的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轻的,将处以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
三、刑事责任
如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将依据《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例如,《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处罚:
- 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将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 造成严重后果的,将处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