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2-06-14
挪用公款罪的对象主要是公款。公款包括国家、集体所有的货币资金,以及由国家在管理、使用、运输、汇兑和储存过程中的私人所有的货币。
挪用公款罪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根据该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款挪用为个人使用并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并从事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构成挪用公款罪,将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若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且不予退还,将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对于将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挪为个人使用的情况,将会加重处罚。
对于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并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如果采取取保候审仍然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情况,应当予以逮捕:
对于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嫌疑人,应当予以逮捕。
对于具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嫌疑人,应当予以逮捕。
对于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串供的嫌疑人,应当予以逮捕。
对于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嫌疑人,应当予以逮捕。
对于企图自杀或逃跑的嫌疑人,应当予以逮捕。
在批准或决定逮捕时,应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质、情节,以及认罪认罚等情况,作为是否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