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3 更新时间:2023-12-10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乡镇建制经历了多次调整,其中在1984年,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制定了新的建镇标准,为我国建制镇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乡、民族乡政府设有一名乡长和若干名副乡长,镇政府设有一名镇长和若干名副镇长。其中,民族乡政府的乡长由建立民族乡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乡镇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每届任期为3年。
乡级政府机构既是县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在乡、镇设立派出机构,接受县级政府的领导,同时也接受乡镇政府的领导或指导。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与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委会由一名主任、一名副主任和3至7名委员组成,皆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为3年。村民委员会的组织体制,使广大农民第一次获得了自由选举“社区领袖”的民主权利,增强了乡村社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实现了乡村自治及其民主化的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