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人欺骗担保人要承担什么责任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0-23
【案情】
案件审理
在此案的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对被告尹某某、王某某夫妇应偿还原告陈某某借款15万元均无异议。然而,对于被告程某某是否应当承担担保责任以及在什么范围内承担担保责任,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
根据这种观点,原告对被告程某某的诉讼请求应被驳回。理由如下:
- 担保合同不成立:根据《》第十三条规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在本案中,被告程某某是在空白格式借款借据的担保人栏内签字,签字时该格式合同的其他部分是空白的。程某某并不知道被告尹某某要向原告借款15万元,因此,被告程某某的担保行为不能被视为真实意思表示,故保证合同不成立。
- 主债务人故意欺骗担保人:被告尹某某故意隐瞒借款金额,将借款数额说成3-4万元,欺骗了程某某。程某某在签字时相信了被告尹某某的说辞。根据《担保法》第十三条的规定,程某某不应承担担保责任。
第二种观点
根据这种观点,程某某应在4万元的范围内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理由如下:
当被告尹某某向被告程某某请求签字时,只告知其准备借款3-4万元。程某某在签字时基于这种认识,可以认定其真实意思是为被告尹某某借款3-4万元担保。因此,超出这个范围的部分不应由程某某承担担保责任。
第三种观点
根据这种观点,被告程某某应对15万元承担担保责任。
评析
本文作者同意第三种观点,理由如下:
- 保护善意债权人合法权益和鼓励交易原则:在处理合同纠纷案件时,应坚持这两个原则。在本案中,主债务人欺骗担保人,而债权人并不知情。债权人是在信任主债务人的基础上同意借款给债务人的,因此,债权人无过错,应受到更多的保护。
- 程某某签字的意思表示:尽管程某某在签字时被告尹某某告知只是为借款3-4万元担保,但程某某应该意识到主债务人可能会超出这个范围借款。程某某对超出范围的借款持放任态度,这表明程某某的真实意思是为15万元的借款担保。根据1988年10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保函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问题的批复以及后续的法律和司法解释,程某某在空白合同书担保人栏内签字的行为应被视为向原告出具保函的行为。
- 《担保法》的规定:根据《担保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只有在债权人存在恶意的情况下,担保人在违背自身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的保证才能免除担保责任。本案没有证据证明债权人对主债务人欺骗担保人的事实知道或应该知道,因此程某某应对15万元承担担保责任。当然,由于尹某某欺骗了程某某,程某某可以要求尹某某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
——方李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