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8 更新时间:2024-07-03
串标行为通过与其他投标人相互勾结,采取不正当手段来中标,从而规避了监管部门的监督。相比于其他非法行为如恶意压价和行贿,串标行为更加隐蔽,更难被察觉。
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是资源有效配置和“优胜劣汰”法则的基础。然而,串标行为严重扭曲了公平竞争的本质,阻碍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破坏了市场的交易秩序。这导致了那些靠诚信经营和科学管理的企业在竞争中失败,而那些靠行贿、欺诈或其他非正常手段获胜的企业却盛行。这种行为损害了大多数投标人的利益。
参与串标行为的企业往往不重视内部管理和技术升级,因为他们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来获得中标。他们制定的投标文件只关注利润,对投标项目缺乏认真研究。即使中标,他们也首先要弥补因串标行为造成的成本增加,给招标项目的实施留下隐患。
串标行为实质上是贪婪驱动下的利益博弈过程,是通过人际关系网进行贿赂的过程。它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行业道德,破坏了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了腐败现象的蔓延。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一些施工单位不惜以重金贿赂工程建设相关人员,败坏了行业风气。而地方部门领导干部和相关工作人员接受贿赂、损公肥私、谋取私利的行为更加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三条,串通投标罪指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报价,损害招标人或其他投标人利益,情节严重的,将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二条,投标人不得相互串通投标报价,不得排挤其他投标人的公平竞争,损害招标人或其他投标人的合法权益。
该法第五十三条规定,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或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或以行贿手段谋取中标的,中标无效,并处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将受到罚款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将取消其一至两年内参与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并进行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