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10-22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刑事犯罪的追诉时效是根据法定最高刑来确定的。例如,如果最高刑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那么在经过5年后,将不再追究刑事责任。然而,已经立案的案件不受追诉时效限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犯罪经过以下期限后将不再追诉:
(一) 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 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 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 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在二十年之后认为必须追诉,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如果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将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如果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情况,也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主体包括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其中,承担基本诉讼职能的专门机关和当事人是主要的诉讼主体,其他诉讼参与人是一般诉讼主体。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刑事诉讼主体包括三大类:
一是代表国家行使侦查权、起诉权、审判权、刑罚执行权的国家专门机关,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
二是直接影响诉讼进程并且与诉讼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诉讼当事人,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三是协助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其他诉讼参与人,包括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