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5-05
参与分赃的人是不可能无罪的,但是否属于共同犯罪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性。对于只参与分赃而没有参加犯罪的人,需要根据以下情况进行分析:
如果参与分赃的人在犯罪中参与了预谋活动或为犯罪准备了工具等行为,即使没有亲自实施具体的犯罪行为,仍然可以被视为共同犯罪。在确定刑事责任时,需要考虑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
如果参与分赃的人没有参与犯罪预谋和准备,但实际上参与了分赃行为,在一般情况下不属于犯罪,只需将所得赃物退还被害人即可。然而,如果该人明知是赃物而以转移、窝藏赃物为目的参与分赃,就构成了违法行为。尤其是在严重的情况下,如掩饰、隐瞒犯罪所得,该人将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根据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的处罚,并可能处以罚金。如果情节严重,将受到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和罚金的处罚。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处罚。
在涉及财产犯罪的共同犯罪中,对于各共同犯罪人的定罪量刑数额以及主犯和从犯的问题,司法实践中各地的做法存在差异,理论上也有几种不同的主张,具体包括分赃数额说、犯罪总额说和参与数额说。
分赃数额说是指按照各犯罪人各自分得的赃款数额作为其犯罪数额的做法。这种做法容易减轻主犯的刑事责任。然而,在以下情况下,分赃数额说显然无法解决问题:
犯罪总额说是指对全部罪犯按照全部犯罪金额予以处罚的做法。采用犯罪总额说,对各共同犯罪人的作用和地位不加区别,特别是在存在多次共同犯罪,行为人参加次数有多有少的情况下,一律按照犯罪总额计算有违罪责自负原则,同时也与刑法的立法精神相违背。
根据刑法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这里采取的是参与数额说。
参与数额说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只对自己参与的犯罪数额负责,司法机关同时会考虑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予以定罪处罚。这种做法符合罪责自负的原则,也与刑法中关于共犯的规定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