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3-12-06
犯罪构成是指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确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以及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作为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犯罪的成立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单位。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行为人的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是构成任何犯罪的必要主观要件,而某些犯罪的构成还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特定的犯罪目的。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而这些关系正是犯罪所侵犯的对象。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某些特定犯罪的构成还要求行为人的行为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或者损害特定的对象等。
犯罪构成的分类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不同罪之间的差异,对于准确、合法、及时地打击犯罪,切实有效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保护无罪者不受非法追究,具有重要意义。
《刑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打击一切犯罪行为,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犯罪构成具有以下特征:
犯罪构成不是指其中个别的要件,也不是这些要件的简单相加,而是包含着许多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些要件既包括刑法总则规定的普遍适用的要件,也包括分则具体条文对具体犯罪规定的要件。
犯罪构成要件是立法者对具体犯罪现象抽象概括后作为认定犯罪的一般标准。每种具体犯罪都可以有大量的事实特征来表现,正是这些事实特征决定了此犯罪与其他犯罪的区别。
犯罪构成要件的选择是由立法者进行的,只有通过刑法的明确规定,犯罪的事实特征才能成为犯罪的构成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