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4 更新时间:2024-08-21
当法院丢失了案件的原件,需要寻找解决办法来确保诉讼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尽管可以提供复印件,但复印件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因此,建议当事人积极收集其他证据来佐证。
一般情况下,当事人是不可以要求法院取回原件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条的规定,当事人向法院提供证据时,应当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如果确有困难需要自己保存证据原件或者提供原件,则可以提供经法院核对无异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
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11条的规定,除非特殊情况下确有困难,否则当事人必须向法院提交证据原件。因为在需要核实证据真实性的情况下,需要将原件提交给对方当事人进行当庭质证。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的规定,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如果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而提交外文书证时,必须附有中文译本。
当事人提交证据原件后,法院应当出具收据。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时,应当出具收据,并在收据中写明证据名称、页数、份数、原件或者复印件以及收到时间等,并由经办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根据法无规定则自由的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中没有明确规定立案需要拿证据原件。只要符合起诉条件,就可以立案。因此,在立案阶段并不需要拿证据材料原件去法院审核,只需要提供复印件即可。证据原件将在质证的环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