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1-19
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本法的立法目的是反对不正当竞争,与此相对应的是鼓励与支持正当的竞争,因此,本法的立法目的具体说来是:
(一)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行优胜劣汰。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是有重大区别的,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主要是:市场和计划所起的调节作用不同;经济运行方式不同;微观经济基础不同;经济活动的界限不同。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正在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实行市场经济就要遵循商品活动的价值规律,从而实现对社会资源有效、合理的配置。而价值规律的实现是离不开竞争机制的。因此,竞争是市场活动的核心,是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最重要的调节器。
(二)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竞争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在竞争作用下,可以产生积极的企业行为和社会效果,推动市场经济健康的发展;同时由于利益动机的影响,同样也可以产生消极的企业行为和社会效果,使得一些经营者企图不通过自己的正当努力和商业活动来获取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定和实施,对市场竞争行为进行了法律规范,对一切公平竞争进行鼓励和保护,对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要制止和惩罚。
(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产生的大量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但扰乱、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而且使其他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定实施,在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起到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作用。
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本法所称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是自愿原则、平等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自愿原则是指经营者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参加某一市场交易活动,交易的对象、内容和方式应由双方自愿协商一致。平等原则是指市场交易关系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各自独立,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公平原则要求市场交易关系当事人遵循同一规则行事,不采取非法或不道德手段获取竞争优势。诚实信用原则要求经营者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保持善意、诚实、恪守信用。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是指遵守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形成的商业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