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法律问题要点解析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类型 > 有限责任公司法律知识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法律问题要点解析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2-31

 
159401
公司法作为规范市场主体的基本法律之一,近几年来,审判实践中,涉及公司法的疑难案例较多,诸如股权转让、股东权益纠纷、虚假出资、公司经营中的承包形式、对外担保等等值得关注与探讨的问题非常之多,手心律师网小编就股权转让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做了相关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股东优先购买权问题

一、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问题

根据公司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股东在转让股权时,其他股东具有优先购买权。然而,在实践中,存在一些法律未明确规定的情况需要解决。以某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公司有A、B、C三个股东,其中A股东持股55%,为控股股东,B股东持股40%,C股东持股5%。A股东希望将其持有的股权全部转让给他人。B股东要求在同等条件下,行使其对15%股权的优先购买权,以达到持有公司股权55%的目的,从而获得公司的控制权。然而,A股东认为优先购买权不能部分行使,因为股权受让方同意受让股权的原因是为了获得公司的控制权。如果B股东通过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控制了公司,剩余的40%股权的受让方将不会接受转让。因此,A股东要求B股东放弃行使优先购买权,或者对全部股权行使优先购买权。然而,B股东不同意A股东的主张,并且也无力收购全部股权,因此双方发生了争议。对于股东在向非股东转让股权时,其他股东是否可以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的问题,笔者认为,尽管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从立法本意和法理上分析,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是允许的。首先,从法律规定来看,公司法规定了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但并未禁止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情况下,就可以认为是可以行使的。其次,从立法本意来看,公司法规定股东享有优先购买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老股东可以通过行使优先购买权来实现对公司的控制权,维护其既得利益。这种保护的立法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有限责任公司兼具有资本合伙和人事合伙的性质。有限责任公司要求股东之间具有很强的合作性。当股东向非股东转让股权时,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将对老股东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为了维持公司的合伙关系,立法赋予老股东优先购买权,以便其选择是否接受新股东的合作。二是对老股东在公司中的贡献的承认,是保护老股东既得利益的需要。公司是由老股东经营发展起来的,当股东发生变化时,应优先考虑维护老股东既得利益,包括对公司的控制权。如果法律不将老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列入优先考虑范围,根本就不会赋予其优先购买权。对于老股东来说,优先购买权既包括对原有控制权的维护,也包括对新控制权的优先取得。当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可以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或足以维护其既得利益时,老股东没有必要收购全部转让的股权。因此,对于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承认,应纳入立法本意之中。此外,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是可以分割和部分转让的。出让股东可以出让部分股权,受让股东也可以受让部分股权,因此优先购买权也可以部分行使。在实践中,确实存在股权受让方为了获得公司的控制权才同意受让股权的情况。这时,股权转让的标的已经变为随特定比例股权而存在的公司控制权,从这个意义上讲,标的具有不可分割的性质。然而,法律优先保护老股东的利益,优先购买权的地位高于为了获得公司控制权的非股东受让方的利益。因此,对于老股东的优先购买权来说,转让的股权仍然是可以分割的。然而,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当老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导致原定受让方无法获得公司控制权而拒绝受让剩余股权时,出让股东是否有权要求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老股东受让剩余股权,即老股东是否有强制收购剩余股权的义务。根据我国证券法的规定,上市公司的收购者有强制收购义务。然而,这项义务仅适用于上市公司的收购,旨在保护广大中小股东的权益。在现行立法中,并没有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强制收购义务。因为有限责任公司不涉及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对当事人意愿内的事情,不应由法律强制规定。因此,即使是由于老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导致原定受让方拒绝受让剩余股权,出让股东也无权要求老股东受让剩余股权。当老股东主张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导致股权转让无法进行时,如果拟转让股权的股东坚持退出公司,只能寻找新的受让方,或者解散公司进行清算,甚至可能导致公司陷入僵局。当然,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法律允许的其他手段间接实现目的。

二、执行程序中优先购买权的行使

在法院对股权的执行程序中,应充分保障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于被执行人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被冻结的投资权益或股权,人民法院可以在征得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后,以拍卖、变卖或其他方式转让的方式进行处理。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投资权益或股权,不购买的将视为同意转让,不影响执行。然而,该规定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关于股东何时确定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的问题。在实践中,有些法院要求股东在进行股权拍卖或其他方式转让之前就决定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并要求放弃优先购买权的股东签署声明,而不放弃优先购买权的股东则需要参加股权拍卖等程序,或按照法院确定的价格行使优先购买权,这是不妥的。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权转让的“同等条件”是股东决定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的重要前提条件。然而,这个“同等条件”不是由保留优先购买权的股东与出让方或法院确定的,而是由出让方与第三方确定的。因此,只有在股权转让的价格等“同等条件”确定之后,未放弃优先购买权的股东才有义务在合理期限内决定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并通知相关当事人。要求股东参加股权拍卖等程序是不妥的,因为优先购买权是在股权转让条件确定后的优先权,如果要求股东参加股权拍卖等程序竞拍,那就完全没有优先权可言。然而,由此产生了一个矛盾,即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可能与现行的拍卖程序相冲突。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出价者的买卖方式。现行法律中并未提及拍卖价格确定后股东优先购买权如何行使的问题。鉴于股东优先购买权是一种实体性的权利,而拍卖仅是一种程序性的方式,通常情况下,程序性的规定应服从实体性的规定。因此,不能因为拍卖程序的进行而否定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如果在拍卖成交后不允许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那将损害股东的权利。然而,如果在拍卖成交后允许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以竞买人的成交价购买股权,将难以保障竞买人的利益,并且与拍卖法的规定相冲突。因此,需要法律对此进行明确解释和规定。拍卖法规定拍卖标的必须是委托人所有或依法可以处分的物品或财产权利。有人认为附有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股权属于依法不可处分的财产权利,不能进行拍卖。然而,笔者认为不宜作此认定。尽管股权附有股东优先购买权,但对于出卖人来说,是完全可以出售的,因此股权属于依法可处分的财产权利,不同的是买受人的权利可能受到限制。股东对转让的股权保留优先购买权,并不意味着股权不能转让,包括通过拍卖方式转让。然而,为避免与现行立法相冲突,笔者认为,在股东保留优先购买权的情况下,不宜采取拍卖方式处置股权。在不得不采取拍卖方式时,拍卖人应要求委托人说明股东保留优先购买权的情况,并向竞买人说明股东保留优先购买权。此外,如果因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导致竞买人无法获得公司控制权的目的,竞买人可以解除合同,不承担违约责任。

对股权转让合同因实际履行而变更的认定

在实践中,股权转让合同订立后,当事人有时会以实际履行行为变更原合同中的部分条款,并可能因此引发争议。例如,合同中规定股权转让的生效需要公证等条件,或者股权转让的生效或全部转让款的支付需要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等条件。
延伸阅读
  1.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变更登记程序及所需文件
  2. 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法律要求
  3.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退出方式
  4.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约定
  5. 股权转让未支付款项的诉讼时效

公司类型热门知识

  1. 民间融资存在的外因是什么
  2. 股东协议
  3. 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的区别
  4. 非法采矿的法律后果及财产责任
  5. 国有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6. 遇到建筑工程劳务分包纠纷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处理
  7. 我国哪些是个人独资企业
公司类型知识导航

公司法纠纷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合伙清算纠纷
  3. 公司破产纠纷
  4. 新三板交易纠纷
  5. 融资纠纷
  6. 公司设立纠纷
  7. 股权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个人无偿转让股权范本
  2. 有限责任公司个人股权转让协议范本
  3. 股权转让协议范本(最新工商版)
  4.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