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3-11-24
根据《担保法》第6条规定,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行为。法人、组织或公民,只要具备代为清偿债务能力,都可以作为保证人。
《担保法》第33条规定,抵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特定财产的占有权,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财产折价或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可以抵押的财产包括房屋、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土地使用权等。
《担保法》第63条规定,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给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动产折价或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根据《担保法》和《物权法》的规定,可以质押的权利包括汇票、支票、债券、股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财产权利。
《担保法》第82条规定,留置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留置权适用于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等特定情形。
根据《担保法》第89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支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抵作价款或收回。如果支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应双倍返还定金。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
根据《合同法》第73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对债务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造成损害的情况下。此外,《合同法》还规定了债权人撤销权的制度。这两项制度在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中得到了详细说明,为解决“三角债”和优化交易环境提供了指导。
我国民法通则目前没有明确规定债的保全制度,但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中,类似于债权人代位权和撤销权的内容已被提及。令人欣喜的是,我国《民法典(草案)》债法篇已将债的保全制度纳入普通法的规范范畴。
根据《合同法》第73条、74条、75条的规定,我国确立了债的保全制度,即债权人代位制度和债权人撤销权制度。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解释进一步详细解释了这两项制度,为司法实践部门和企业界利用该制度解决“三角债”问题和优化交易环境提供了指导。债的保全制度的出台突破了债的相对性规则,体现了债对第三人的效力,也是保护债权人利益的重要规则和制度。该制度与债的担保制度、违约责任制度共同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