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2-09
强制执行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明确的执行内容,运用国家强制力量,强制民事义务人履行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障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包括民事判决书、实现担保物权裁定、确认调解协议裁定、支付令等。一旦这些文书生效,义务人必须自动履行。如果拒不履行,权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申请执行的权利人称为申请人,被指定履行义务的人称为被执行人。
根据新民诉法第二百二十六条的规定,如果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仍未执行,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后,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下法律文书只有在当事人未按照其确定的履行期限履行义务的情况下,才能作为执行依据:
人民法院作出的具有给付内容的民事判决书和调解书可以作为执行依据。
人民法院按照督促程序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支付令可以作为执行依据。
人民法院作出的具有给付内容的民事裁定书可以作为执行依据。只有以下三种裁定书可以作为执行依据:
人民法院作出的具有财产内容的刑事判决书和裁定书,包括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以及罚金、没收财产的判决书和裁定书,可以作为执行依据。人民法院在审理刑事自诉案件中作出的具有财产内容的调解书也可以作为执行依据。
我国仲裁机构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决定书和仲裁调解书可以作为执行依据。
我国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可以作为执行依据。公证机关可以在该文书上证明有强制执行的效力。经公证机关证明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无需起诉。
我国行政机关作出的具有财产内容的行政决定可以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