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6-03
回避制度是指在法律中规定的一种程序,用于确保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保持公正、客观的原则。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回避制度适用于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和勘验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回避制度还适用于各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人民陪审员、书记员和执行员。
审判人员与当事人、诉讼代理人之间存在特定身份关系、利害关系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其他关系,是导致审判人员执行回避制度的原因。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审判人员具有以下情形之一时,当事人可以申请回避:
回避制度分为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自行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根据法律规定,认为自己与本案之间具有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关系,主动提出退出该案诉讼的制度。申请回避是指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具有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情形,有权向法院申请其退出诉讼的制度。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时,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并说明理由。如果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才知道,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申请。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在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情况下除外。
法院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出决定。如果申请人对决定不服,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可以继续参与本案的工作。法院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审判长在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在执行回避制度时,既要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消除其合理怀疑,保证案件得到公正的审理,又要避免和制裁恶意申请回避的行为,确保诉讼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高诉讼效率和司法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