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09-20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裁定主要包括裁定不予受理、裁定停止执行和裁定准予或不准撤诉。此外,根据审判工作的需要,还可以制作一些其他程序性裁定,如中止审理、保全证据、终结诉讼等。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查起诉时,对不符合提起诉讼条件的起诉,应作出裁定不予受理。
人民法院经过审查,对已立案受理但确属不符合起诉条件的起诉,应作出裁定驳回起诉。
在诉讼期间,人民法院对应当停止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情况,应作出裁定停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原告申请停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经人民法院审查,认为不应当停止执行的,应作出裁定驳回停止执行的申请。
对符合财产保全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作出裁定财产保全。对符合先予执行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作出裁定先予执行。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在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经人民法院审查,对符合撤销条件的,应作出裁定准许撤诉;对不符合撤诉条件的,应作出裁定不准撤诉。
在诉讼中出现特殊情况,符合诉讼中止或终结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作出裁定中止或终结诉讼。
如果在制作判决过程中发现有错写、误算,或者正本与原本个别地方不符等情况,人民法院决定补正失误的,应作出裁定补正判决书中的笔误。
在执行中出现特别情况,符合中止执行或终结执行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作出裁定中止执行或终结执行。
除以上所列各项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需要裁定解决的事项,人民法院也可以作出相应的裁定。
当事人对不予受理和驳回起诉的裁定不服,可以提起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