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1-07
10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解决当前中国司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确定了50项改革措施,涉及八个方面。
纲要中提到,在未来五年内,最高法将采取积极行动,收回地方各级高院对目前部分死刑案件的死刑核准权。这一举措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之后再次引发热议的司法命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治安恶化的背景下,法学界就已形成共识,死刑复核权的下放是由来已久的问题。这种死刑复核模式在严控死刑适用和统一死刑适用标准方面屡遭司法界及法律人士的批评,也成为落实2004年新修订宪法中关于保障人权相关规定的障碍。
据最高法一位权威人士透露,最高法内部曾多次探讨废除地方高院的死刑复核权,但由于人员编制等问题一直未能决策。然而,今年中央同意最高法新增三个刑庭专司死刑复核,并增加了相应的法官编制。同时,还展开了300-400名专司死刑复核工作人员的招聘和内部选调工作。可以说,收回死刑复核权的时机已经成熟。
未来的死刑复核工作将不仅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死刑的数量,而且会朝着更加透明的方向发展。这一举措不仅符合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也有利于保证死刑案件的质量。
新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最早见于1954年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当时规定死刑复核权由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共同行使。然而,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通过了《刑事诉讼法》和《刑法》,上收死刑复核权,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这一立法规定的目的在于严控死刑的适用。然而,由于当时的高犯罪率,使得最高法院难以承受可判死刑的案件数量。
1980年2月12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对1980年内的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等犯有严重罪行应当判处死刑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