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0-30
在法律领域中,瑕-疵证据是指在取证程序上存在瑕疵的物证、书证,以及在取证程序上存在瑕疵的证人证言、讯问笔录等言词证据。与此相对应的是非法证据,它是指违反法定程序要求取得的证据,常常以刑讯逼供、威逼利诱等非法手段获得。两个《证据规定》的相继出台,明确了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的区别,赋予了瑕-疵证据自有含义,使得瑕-疵证据能够独立存在。
瑕-疵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轻微违法性三个特征。尽管瑕-疵证据与真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它来源于客观事实,具有证据的客观性和关联性。轻微违法性体现在证据能力上,瑕-疵证据的效力处于待定状态,不会对相关人员的权利造成严重损害,也不会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然而,瑕-疵证据并不像合法证据那样具有当然的证据能力,如果直接将瑕-疵证据排除,将增加司法机关收集证据的难度。
瑕-疵证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侦查人员的业务基础不扎实、办案工作不严谨,违反法定程序要求取证,导致取得的证据存在程序或实体上的瑕疵。其次,执法理念存在偏差,对法律理解不全面、不妥当,过度重视有罪证据,忽视无罪证据,导致案件证明工作效率低下。第三,紧急情况下为了防止证据变质、毁损、灭失,不得不在不具备完全履行正当取证程序的客观条件下紧急取得、固定、保全证据。最后,规范化配套措施的缺失,被告人知情权、参与权得不到保障,律师调查取证权形同虚设,导致侦查人员不出庭的现象较普遍。
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在侵犯法益的性质、法律后果、社会宽容度和是否可以转化等方面存在差异。首先,非法证据以刑讯逼供、威逼利诱为主要表现形式,侵犯的是公民的宪法性权利,与国际上通行的人权保障精神相违背。而瑕-疵证据侵犯的是公民一般实体性权利或程序性权利,侵犯程度较轻。其次,非法证据必须直接予以排除,而非法实物证据可以由法官根据具体案情自由裁量排除与否。瑕-疵证据则可以通过补正和合理解释等方式得到处理。此外,社会公众对非法证据的容忍度较低,而对瑕-疵证据的容忍度较高,因为瑕-疵证据往往具有较高的客观真实性。最后,瑕-疵证据可以通过补正转化为合法证据,而非法证据无法转化。
瑕-疵证据作为一种证据类别,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瑕-疵证据必须是与案件事实有证明作用的客观事实,并与案件事实存在因果或条件联系。对于瑕-疵证据的处理,应贯彻“先补救后排除”的原则。可以通过征得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事后认可、修正错误、重新实施侦查行为并重新制作笔录,以及作出合理解释或说明等方式进行补正。补正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需要注意合理解释的限制,必须有相关的证据佐证。
总之,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在法律上有明确的区分,瑕-疵证据可以通过补正和合理解释等方式得到处理。在刑事诉讼中,法院会征求犯罪嫌疑人或当事人的认可,重新侦查,并对瑕-疵证据以及最新证据做出相关说明和合理解释。对于法律问题,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