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2-12
口供是指被审者口头陈述的供词,是刑事被告人就其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所作的口头供述,包括对其他人的揭发检举。在我国,公安、司法机关办理案件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只有经过查证属实的口供才能作为一种证据。若仅有口供而没有其他证据,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而没有口供但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刑事案件的讯问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治安行政案件的询问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对适用拘留处罚的案件,讯问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超过以上时间限制将构成违法行为,当事人可以向其上级公安机关纪检部门或检察院投诉。
1. 严格遵守“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的虚伪性极大,因此只有查证属实且有其他证据相佐证的口供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2. 审查口供的来源和程序是否合法。需要审查口供是在何种情况下提供的,是哪一次审讯时讲的,供认的动机、目的,有无攻守同盟、串供的情况,有无刑讯逼供、诱供、骗供、指名问供的情况,有无翻供等。
3. 进行情理推断,审查供述与辩解是否合情合理。需要考虑在当时当地的情况下是否会出现被告人供述或辩解的情况,对口供的时间、地点、手段、过程、动机、目的、后果等进行分析,结合被告人的身份及其与被害人的关系,判断这些情节是否可能发生和存在,是否符合情理,以及口供前后是否矛盾。
4. 审查、判断共同被告人的口供时,需要考虑他们既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又要考虑他们每个人在共同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若他们的供述一致,需要严防串供或有攻守同盟的情况;若供述有矛盾,应注意他们是否有互相推卸责任、嫁祸于人的情况。当然,也要注意个别人大包大揽,一人承担,包庇他人的情况。
5. 审查被告人的品质。被告人的品质及其一贯表现是影响其是否能如实陈述案件事实的主观因素之一。
6. 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与其他证据是否矛盾。需要结合全案证据进行综合审查,判断证据之间是否存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