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如何实行非羁押诉讼的法律规定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5-01-17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秉承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应当进行柔和的强制措施,没有羁押必要的,尽量不羁押。那么,未成年犯罪如何实行非羁押诉讼的法律规定是怎样的呢?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详细为您介绍具体内容。
关于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实行非羁押诉讼的暂行规定(试行)
第一条:目的
为了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进一步规范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办理程序,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省内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非羁押诉讼的定义
本规定中的非羁押诉讼是指在不采取刑事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的情况下,对符合条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审理裁判的诉讼方式。
第三条:适用非羁押诉讼的原则
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适用非羁押诉讼,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 最大限度地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二) 确保刑事诉讼活动正常进行;(三) 积极适用与严格审查相结合;(四)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第四条:适用非羁押诉讼的对象
适用非羁押诉讼的对象应当是罪行较轻,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含缓刑)、管制、单处附加刑或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第五条:适用非羁押诉讼的条件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适用非羁押诉讼,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一) 所犯罪行经查证属实;(二) 未涉嫌其他重大犯罪;(三) 如实供述犯罪事实,有悔罪表现;(四) 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以及所在学校、社区、村民委员会等单位或组织具有监管、帮教条件;(五) 没有毁灭、伪造、转移、隐匿证据,干扰证人作证、串供或实施打击报复等行为;(六) 不予羁押不致引发其他社会危险。
第六条:不适用非羁押诉讼的情形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适用非羁押诉讼:(一) 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二) 涉嫌恐怖活动犯罪的;(三) 涉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四) 涉嫌严重暴力犯罪的;(五) 主观恶性大,无悔罪表现的;(六) 多次涉嫌犯罪或涉嫌多个犯罪罪名的;(七) 其他不宜适用非羁押诉讼的。
第七条:立案侦查和逮捕决定
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发现案件符合适用非羁押诉讼的条件,应当在不予羁押的情况下进行侦查。如果公安机关认为确有逮捕必要,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请批准逮捕,但必须提供相关证据证明确有逮捕必要。人民检察院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后,如果认为无逮捕必要,应当在作出不予批准逮捕决定的同时,向公安机关说明理由。公安机关对人民检察院认为无逮捕必要的犯罪嫌疑人,应当在不予羁押的情况下继续侦查。
第八条:移送审查起诉
公安机关对适用非羁押诉讼侦查终结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决定向人民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的,应当先移送卷宗。人民检察院不得以犯罪嫌疑人未羁押为由不予受理。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受理后七日内提出是否同意适用非羁押诉讼的审查意见。如果同意适用非羁押诉讼,应当通知公安机关将犯罪嫌疑人传唤至人民检察院,由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犯罪嫌疑人重新办理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手续;如果认为确有逮捕必要,由人民检察院依照审查逮捕程序作出逮捕决定。
第九条:审查意见和逮捕决定
人民检察院对适用非羁押诉讼审查终结的未成年被告人,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时,应当先移送卷宗。人民法院不得以被告人未羁押为由不予受理。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七日内提出是否同意适用非羁押诉讼的审查意见。如果同意适用非羁押诉讼,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将被告人传唤至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依法对被告人重新办理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手续;如果不同意适用非羁押诉讼,由人民检察院将被告人传唤至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决定逮捕被告人,并将决定逮捕决定书送交公安机关执行。
第十条:变更强制措施
对已经拘留、逮捕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为符合适用非羁押诉讼的条件的,可以变更强制措施。
第十一条:刑事拘留和逮捕的情形
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影响案件正常诉讼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按法定程序予以刑事拘留、逮捕。
第十二条:规定的执行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非羁押诉讼案件,应当严格执行本规定。对不应当适用非羁押诉讼,而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或者严重不负责任,违法适用非羁押诉讼,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对因客观原因造成案件不能正常诉讼,承办人无过错的,不追究责任。
第十三条:自诉案件的适用
人民法院审理的自诉案件,对未成年被告人适用非羁押诉讼的,参照本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