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扫码不付钱属于诈骗吗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0-06
移动支付诈骗行为的法律问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当事人扫描二维码后未支付款项属于诈骗行为,但在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可以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定处罚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定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行为,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的拘留,并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以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的拘留,并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可以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可以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可以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当然,如果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将依照该规定进行处理。
移动支付存在的问题
安全问题
移动支付在用户安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不仅涉及用户资金安全,还涉及信息安全、手机终端等多个方面。例如,手机丢失、中病毒等导致银行密码和个人信息泄露的事件屡见不鲜,这给互联网金融企业造成了损失,也会引发群众恐慌。此外,移动支付虽然使用者众多,但总金额不高,部分原因也在于安全问题的存在。
信用评估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用户和企业信用评估体系不完善,违法犯罪行为频发。由于网络犯罪的惩罚力度较小且管理难度较大,一些不法之人和无信用的企业会在获取资金后逃往国外,给民众造成损失。尤其是P2P网贷平台由于缺乏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准入门槛较低,成为许多不法分子非法牟利的渠道。
立法监管体制不完善
尽管《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范,但支撑移动支付的立法监管体制仍然不完善。与移动支付相融合的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律还需要进一步配套,立法部门亟需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打造一个成熟的法律体系。
市场需求及用户消费习惯问题
虽然我国手机普及率已达到90%以上,但移动支付业务数量远远不及庞大的手机用户规模。这与市场需求不足和用户传统的消费习惯有关。人们仍然习惯于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物”的商场消费或在城镇银行存贷款。人们对于通过电子货币进行移动支付的方式并不习惯,也不完全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