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07-19
对于胆管结石动手术石头没有取的情况,是否构成医疗过失需要通过医疗鉴定来进行确定。医疗过失行为是指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医疗行为,该行为并非主观故意,而是由于过失造成患者损害。因此,评判医疗行为主体是否存在过失,不能凭主观推断,而必须依靠认真、科学的判定。
发生重大医疗过失时,医疗机构应立即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随后卫生行政部门会逐级报告至卫生部。对于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疗过失的情况,还需要同时逐级报告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医疗机构名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国籍、就诊或入院时间、简要诊疗经过、目前状况,以及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发生的时间和经过等。
重大医疗过失事件不属于当事人协调处理的范围(民事责任除外),当事人自行协商无效。在当事人协商解决过程中,医方应在解决后的7日内履行报告义务,需要鉴定的情况下,由双方共同委托进行鉴定,并由双方协商预交和承担鉴定费用。在争议解决之前,卫生行政部门并没有主动处理的职责。对于重大医疗过失事件,医方应在12小时内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调查,并进行医疗事故判定或移交医学会进行鉴定,鉴定费由医方承担。这表明,重大医疗过失事件的民事责任之外的事项可以由当事人自行协调解决,这否定了医疗卫生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与法律意图不符。
尽管当事人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申请处理,但申请后应适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处理程序。当事人申请处理时,卫生行政部门应在10日内进行审查,决定受理后方可进行判定或移交鉴定,鉴定费由申请人预交,如果不构成医疗事故,由申请人承担。当然,如果发生重大医疗过失事件,医方违反了报告规定,患者可以申请处理。但是,申请处理的程序和各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难以理解。唯一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医患双方是否存在争议,无论医患双方是否存在争议,医方都有报告的义务。而医方违法不报告的情况下,其义务更少。从逻辑上看,因医疗机构不报告而适用申请处理程序是没有道理的。
因此,我们认为当事人申请处理的争议,如果可能涉及重大医疗过失行为,不应按照申请处理程序进行,因为它不属于申请处理程序的范围。与报告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一样,还需要进行判定或鉴定,这与医患双方对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争议相同。因此,由于医疗机构不报告而适用申请处理程序是没有道理的。
医疗过失是指医疗机构在执行医疗管理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而导致的过错行为,违反了医疗管理的法律规定。对于医疗过失的处理,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律程序和原则。
根据诉讼优先原则,凡涉及可能由诉讼解决的争议问题,应当由司法机关处理,而不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处理或终止处理。然而,卫生行政部门仍然应当履行责令医方采取救治措施、对违反报告义务行为的处分等行政专有职权。诉讼优先原则适用于当事人申请处理争议的情形。
尽管如此,对于因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而启动的行政处理程序,不应该被终止。然而,这样做可能导致不同国家机关同时对同一问题进行认定,这是不适宜的。
另一方面,医学会明文规定不受理法院已受理的事故鉴定,这可能导致卫生行政部门无法处理相关问题。因此,我们认为,除了属于行政职权处理的事项外,因报告而启动的行政处理程序应当终止。
对于医疗过失的法律责任,应由医疗机构承担。然而,在处理医疗过失时,需要通过专业的机构进行认定,以保障双方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
因此,医疗机构在面临医疗过失责任时,应积极配合专业机构进行事故鉴定和责任认定。这样可以确保医疗过失责任的客观、公正和准确认定,为双方提供合理的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