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3-12-19
胁从犯在主观上的基本特征在于虽然是非主动、非自愿的,但却并没有失去或完全失去意志自由。
帮助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相对于实行犯而言,指在他人产生犯罪决意之后,以心理支持、物质帮助等方式故意帮助他人实施犯罪,或为他人实施犯罪创造便利条件,而自己不直接实行犯罪。
帮助犯应具有双重心理状态:其一,必须认识到实行犯所实行的是犯罪行为及这种犯罪行为将要造成一定的危害后果;必须认识到以自己的帮助行为能为实行犯实施和完成犯罪创造便利条件。其二,希望或者放任通过自己的帮助行为,实行犯能够造成一定的危害后果。
帮助故意是帮助犯的主观恶性的直接体现,也是帮助犯承担责任的主观基础。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在对他人的犯罪行为予以帮助,"认识到正犯之行为由于自己之行为而容易实施或助其结果之发生"。
帮助犯的刑事责任限于和正犯具有共同故意的犯罪事实内,对于正犯实施的超出共同故意范围内的犯罪事实,帮助犯不负刑事责任。
实践中具体在认定帮助犯时,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甲和乙因琐事发生纠纷,后甲邀丙一同去报复乙。丙向他人借来摩托车,在明知甲携带凶器的情况下搭载甲返回现场。在距乙不远处,丙驾驶摩托车在旁等候,甲持刀上前对乙身体要害部位猛刺数刀后,搭乘丙的摩托车逃离现场。乙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
甲报复杀人的主观故意明显,定性为故意杀人罪不存分歧。在报复内容、共谋犯意无确切证据、不能查实的情况下,丙帮助甲报复杀人致人死亡的行为应认定为帮助犯。
以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为标准对共同犯罪人分类。
中国古代刑事立法中对共同犯罪的分类是最典型的作用分类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首犯和从犯。
按照分工分类法,共同犯罪人分为实行犯、组织犯、帮助犯、教唆犯。
分工分类法解决了共同犯罪人定罪的问题,而作用分类法解决了共同犯罪人的量刑问题。
我国现行刑法采用了两种分类方法,即分工分类法和作用分类法。
笔者认为,按照定罪与量刑的逻辑顺序,应该先解决定罪问题,再解决量刑问题。因此,应当先采用分工分类法解决定罪问题,再采用作用分类法解决量刑问题,以便司法实践的正确处理共同犯罪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