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定帮助犯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罪名 > 危害国家安全罪法律知识

怎样认定帮助犯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3-12-19

 
113496

胁从犯的主观特征及认定问题

胁从犯的基本特征

胁从犯在主观上的基本特征在于虽然是非主动、非自愿的,但却并没有失去或完全失去意志自由。

帮助犯的共谋犯意问题

帮助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相对于实行犯而言,指在他人产生犯罪决意之后,以心理支持、物质帮助等方式故意帮助他人实施犯罪,或为他人实施犯罪创造便利条件,而自己不直接实行犯罪。

帮助犯的主观要件

帮助犯应具有双重心理状态:其一,必须认识到实行犯所实行的是犯罪行为及这种犯罪行为将要造成一定的危害后果;必须认识到以自己的帮助行为能为实行犯实施和完成犯罪创造便利条件。其二,希望或者放任通过自己的帮助行为,实行犯能够造成一定的危害后果。

帮助犯的主观恶性和认识要求

帮助故意是帮助犯的主观恶性的直接体现,也是帮助犯承担责任的主观基础。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在对他人的犯罪行为予以帮助,"认识到正犯之行为由于自己之行为而容易实施或助其结果之发生"。

帮助犯的刑事责任

帮助犯的刑事责任限于和正犯具有共同故意的犯罪事实内,对于正犯实施的超出共同故意范围内的犯罪事实,帮助犯不负刑事责任。

认定帮助犯的几点要点

实践中具体在认定帮助犯时,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1. 在共同犯罪中,应当认识到帮助行为和实行行为是两个行为,注定两者间犯罪故意存在一定空隙,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2. 在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基点在于能预见风险而参与。
  3. 判断某一行为是否超出共同犯罪故意范围,一般应当以帮助犯和正犯是否存在明示或默示的内容为标准。
  4. 即使正犯实施的犯罪超出了共同故意,但只要和帮助者所认识的犯罪具有构成要件上的重合性,即两种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同类法益相同,也能成立帮助犯。

案例分析:甲、乙、丙的共同犯罪行为

案情介绍

甲和乙因琐事发生纠纷,后甲邀丙一同去报复乙。丙向他人借来摩托车,在明知甲携带凶器的情况下搭载甲返回现场。在距乙不远处,丙驾驶摩托车在旁等候,甲持刀上前对乙身体要害部位猛刺数刀后,搭乘丙的摩托车逃离现场。乙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

行为认定

甲报复杀人的主观故意明显,定性为故意杀人罪不存分歧。在报复内容、共谋犯意无确切证据、不能查实的情况下,丙帮助甲报复杀人致人死亡的行为应认定为帮助犯。

相关法律知识: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作用分类法

以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为标准对共同犯罪人分类。

中国古代刑事立法中的作用分类法

中国古代刑事立法中对共同犯罪的分类是最典型的作用分类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首犯和从犯。

分工分类法

按照分工分类法,共同犯罪人分为实行犯、组织犯、帮助犯、教唆犯。

分工分类法与作用分类法的比较

分工分类法解决了共同犯罪人定罪的问题,而作用分类法解决了共同犯罪人的量刑问题。

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我国现行刑法采用了两种分类方法,即分工分类法和作用分类法。

笔者观点

笔者认为,按照定罪与量刑的逻辑顺序,应该先解决定罪问题,再解决量刑问题。因此,应当先采用分工分类法解决定罪问题,再采用作用分类法解决量刑问题,以便司法实践的正确处理共同犯罪案件。

相关标签: 帮助犯罪胁从犯
延伸阅读
  1. 共同犯罪的主犯承担哪些刑事责任
  2. 犯了强迫交易罪怎么量刑处罚
  3. 被强迫犯罪会被判刑吗
  4. 协助债务人转移财产犯罪吗
  5. 共同犯罪人主要有哪些分类

刑法罪名热门知识

  1. 员工侵占公司财产的法律处罚
  2. 渎职罪的定义和要素
  3. 投降罪
  4.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
  5. 被判寻衅滋事罪子女有何种影响吗
  6. 寻衅滋事罪和治安区别
  7. 招摇撞骗罪要符合什么
刑法罪名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