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3-09-28
教唆罪是指通过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手段,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原本没有犯罪意图的人,导致其按照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行为。教唆人即构成教唆犯罪。教唆罪的特点在于教唆人并不亲自实施犯罪行为,而是教唆他人去实施自己的犯罪意图。
教唆罪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四个要件:
1. 教唆之故意
被教唆者因教唆而产生特定犯罪的意图,并实际进行犯罪行为。如果教唆者无法预见被教唆者的犯罪行为,那么就不构成教唆罪。因此,如果某人因为自己的过失行为导致他人犯罪,不能被认定为教唆罪。例如,某人与他人闲谈时无意中提及某人家中藏有黄金,导致他人前往行窃,虽然这个行为是由于某人的谈话引起的,但某人并没有故意进行教唆,因此不能承担教唆罪的责任。
2. 教唆之行为
教唆罪在客观上必须存在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对于具体的方法,法律并没有加以限制。只要达到了教唆的目的,无论是通过言语、文字还是行为的明示或默示都可以构成教唆罪。但是,不能使用强暴或胁迫的手段进行教唆,因为这样会剥夺被教唆者的自由意志,使其成为犯罪行为的直接参与者,教唆者应该被视为间接正犯。
3. 被教唆者为特定的人
煽惑罪的受害者通常是不特定的人群。例如,通过文字或演讲发布犯罪行为的煽惑,受害者通常是不特定的人。而教唆罪则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因此被教唆者必须是特定的人。这是与煽惑罪的主要区别。
4. 被教唆者具备责任能力
被教唆者必须具备自行判断的能力,教唆者只是提供犯罪意图让其自行选择。如果被教唆者没有责任能力,那么他将失去自由选择的权利,就等于机械作用,教唆者实际上成为了犯罪行为的直接参与者。我国现行刑法对于教唆罪采取了主观主义的观点,因为教唆罪的恶性重大,应该独立处罚。这体现在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二项和第三项的规定中,足以显示教唆罪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