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09-21
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于1994年初建立,旨在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公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帮助,以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实现和司法公正。公民获准受援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的或是未成年人或盲、聋、哑人,没有委托辩护律师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法律援助的具体形式包括解答咨询、调解、刑事辩护和诉讼代理、非诉讼代理以及办理公证等。
法律援助机构自收到法律援助申请之日起10日内完成审查,作出给予或者不予法律援助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对于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接到指定之日起3日内指派律师提供辩护。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前应先到对案件有管辖权的法院或仲裁机构立案,携带立案通知书及案件材料到所在地的法援机构咨询。经值班律师初步审查后认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就会发给一份《法律援助申请表》。申请人需要按要求填写该表,并提交以下身份和经济状况的证明及事实证据等资料:
只有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的刑事案件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而由于犯罪行为使被害人遭受人格、名誉、精神或者其他物质关系方面损害的,被害人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已经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然而,在刑事诉讼进行完毕,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被确定之后,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因被告人对被害人的侮辱、诽谤行为而遭受的精神损害进行赔偿。
被害人所遭受的直接损失中,非直接遭受的损失应排除在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之外,例如被害人因伤害住院治疗时,在医治其他与伤害无关的病症上的费用等。被害人所遭受的直接损失既包括已经受到的损失,也包括以后必然遭受的损失,但这种损失应当是必然的、可预期的、合理的,其具体的赔偿范围应根据民事实体法的有关规定来确定。
只有因人身权受到犯罪侵犯或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刑事案件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而对于被告人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而造成损失的案件,被害人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只能通过追缴赃物、责令退赔等方式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