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4 更新时间:2023-09-29
非讼程序是一种解决民事非讼案件的法律程序。我国立法对非讼程序有以下共同规则:
除了重大、疑难的非讼案件由合议庭审理外,其他案件由单独的审判员审理。
如果非讼程序中存在民事权益争议,应当以非讼程序作出终结。
适用非讼程序审理的案件期限一般较短,应在立案之日起30日内或者公告期满后30日内审结。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需由本院院长批准。
非讼程序只有一审,没有再审程序。
非讼判决确定后,如果发现判决存在错误或出现新情况、新事实,不能按照再审程序对该判决提起再审。但原申请人及其他有关人员可以重新申请,请求法院依照非讼程序做出新判决撤销原判决。
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在原则和制度上有以下差异:
诉讼程序实行辩论主义,而非讼程序则采用职权探知主义。
诉讼程序实行公开主义,而非讼程序以秘密审理为原则。
诉讼程序实行言辞主义,而非讼程序贯彻书面主义原则。
诉讼程序以直接主义为原则,而非讼程序兼采间接审理主义。
诉讼程序实行当事人进行主义,而非讼程序则实行职权进行主义。
诉讼程序采用严格证明标准,而非讼程序承认自由的证明。
诉讼程序以双方当事人审理为原则,而非讼程序以一方当事人审理为原则。
此外,在裁判的形式和效力以及审级制度上,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也存在较大差异。
非讼程序的使用范围包括:
狭义的非讼程序主要指民事诉讼法第15章规定的特别程序,包括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公民失踪、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此外,2012年修正后的民事诉讼法新增了确认调解协议案件和实现担保物权案件。
值得注意的是,选民资格案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非讼案件。首先,它涉及的不是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而是选民的选举资格和选举秩序。其次,选民资格案件具有双方当事人,不符合非讼案件的基本特征。因此,民事诉讼法将其规定在特别程序中,只是出于立法技术的需要,缺乏理论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广义的非讼程序是指现行民事诉讼法新增设的督促程序和公示催告程序。这些程序适用于解决非讼案件,并具有明显的非讼性。
督促程序的前提是债权债务关系不存在争议,如果债务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出异议,支付令即可产生与生效判决同等的法律效力。如果债务人对支付令提出了有效异议,督促程序终结。
公示催告程序也不具备双方当事人,程序建立在对票据权利没有争议的基础上。如果有利害关系人在公示催告期间申报权利并提出与申请人对立的主张,公示催告程序终结。
此外,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不对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审理和裁判,不解决债权债务纠纷,因此也具有明显的非讼性。(2012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已删除该部分)
与诉讼程序相比,非讼程序在审理程序更简洁、审理期限相对较短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非讼程序的适用范围包括狭义的非讼程序和广义的非讼程序。狭义的非讼程序主要包括特别程序,而广义的非讼程序指的是督促程序和公示催告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