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10-28
环境污染侵权行为中,加害方往往是具有经济、科技、信息实力的公司、企业集团甚至跨国公司,而受害方则多为普通农民、渔民或市民,他们缺乏规避和抵抗能力。与传统侵权行为相比,环境污染侵权行为中的主体间存在明显的不平等性。
此外,环境污染往往是由不特定的多数人的日常行为所导致的,例如汽车尾气排放引发的光化学污染事件以及其他复合侵权事件。因此,确定加害方的责任在某些情况下是非常困难的。同样,受害方的确定也是具有挑战性的,例如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造成的癌症患者数量众多,且会对后代产生危害。
环境污染是一种间接侵权行为,加害方的行为往往并不直接对受害方或其财产产生影响,而是通过“环境”这一中介物对其中的人或物造成损害。这种间接性使得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的过程变得复杂。此外,污染物质的来源广泛且性质各异,它们进入环境后会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反应,并通过自然规律的迁移、扩散、富集等现象,使得损害过程具有显著的复合性。
环境污染的损害后果是持续存在的,即使停止污染物的排放,损害也不会立即消失,而会在环境中长时间存在。特别是对于疾病损害,受害者往往无法及时发现,潜伏时间可能很长,即使发现了也很难迅速消除。因此,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的损害后果具有明显的潜伏性和滞后性。例如,日本在70年代发现的骨痛病,其潜伏期长达十余年。另一个例子是日本富山县神道川河岸的炼锌、炼铅厂将含镉的废水排入河流,居民饮用了含镉的水和食用了用含镉的废水浇灌的稻米,导致镉在人体内积聚,十几年后才出现骨骼变形萎缩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