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环境罪是故意犯罪吗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特殊侵权 > 污染环境侵权法律知识

污染环境罪是故意犯罪吗

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09-15

 
99554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规定了环境污染罪这一个新的罪名,体现了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我国面临环境污染的问题,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污染环境罪是故意犯罪么?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形态问题及其解析

引言

污染环境罪是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的一种形式,除了污染环境罪外,其他形式均为故意犯罪。然而,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并未明确规定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形态,这引发了实务界的争议。本文旨在对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形态进行探讨。

争议的核心

对于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形态争议,实质上涉及对污染环境结果的不同认识。由于污染环境结果的显现通常需要一定年限或积累到一定程度,科学技术手段目前难以准确确定污染结果是否发生。因此,一般人很难预见到污染环境行为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结果。根据刑法理论中的主客观相一致原则,犯罪构成要素必须在主观上被认识到才能定罪。在对污染结果无法预见的情况下,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是否突破了刑法罪过原则,笔者认为并非如此。

故意的界定

尽管行为人对环境污染后果的主观形态难以判断是故意还是过失,但其对污染环境的行为是故意的。换言之,行为人能够预见到其污染环境行为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后果的危险状态。因此,可以认定行为人的主观状态是间接故意。

破坏环境管理制度

行为人对环境造成的危险状态是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的行为。因此,行为人的主观罪过针对的对象应当是环境管理制度而非环境本身。这与刑法第六章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立法初衷是相吻合的。因此,污染环境罪中行为人的主观故意针对的是破坏环境管理制度的行为与后果,而非破坏环境的行为与后果。

主观故意的推定

由于一般民众被推定具有对国家保护环境管理制度的明知,故破坏国家保护环境管理制度的行为的主观形态应属于故意。而对于污染环境的结果则属于“客观处罚条件”,无需证明其主观上有认识。这体现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低于一般故意犯罪,也符合刑法对该罪名设置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法定刑,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若污染环境结果严重到超出三年有期徒刑处罚范畴,则适用“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结果加重犯理论来解决其罪过问题与量刑处罚问题。

结论

综上所述,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形态应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行为人的主观故意针对的是破坏环境管理制度的行为与后果,而非破坏环境的行为与后果。对于污染环境的结果属于“客观处罚条件”,无需证明其主观上有认识。这样的界定符合刑法原则,并与罪名的法定刑相适应。
延伸阅读
  1. 污染环境罪到底是故意还是过失犯罪
  2. 污染环境罪故意犯罪的内涵
  3. 污染环境罪主观若是故意该如何判处
  4. 污染环境罪合伙人怎样量刑
  5. 污染环境罪故意方面的规定是什么

特殊侵权热门知识

  1. 高空坠落物的责任认定如何判断是哪一方
  2. 一、环境侵权法院取证
  3. 高空抛物行为的法律责任
  4. 高度危险作业及责任概念解读
  5. 高空抛物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及侵权责任
  6. 高空抛物砸坏阳台玻璃:物业的法律责任分析
  7. 高空抛物行为的法律责任及补偿
特殊侵权知识导航

侵权纠纷解决方案

  1. 职务侵权纠纷
  2. 因建筑物倒塌而发生的侵权纠纷如何救济
  3.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致人损害如何维权
  4.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遭受损害如何维权
  5. 网站等网络服务提供者收到律师函该如何应对
  6. 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
  7.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处理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