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5-01-29
污染环境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根据《刑法修正案八》,本罪已从结果犯演变为行为犯,从过错责任原则转变为带有严格责任性质的过错推定原则,并从过失犯扩展至承认存在间接故意的主观方面。
行为人在实施污染环境行为(如排放、倾倒或处置有放射性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时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过失的。然而,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严重污染环境)所持的心理状态是过失的。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60条的规定,在违反国家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应予以立案追诉的情形包括:
如果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公私财产损失达到三十万元以上,公安机关应予以立案追诉。
如果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五亩以上,其他农用地十亩以上,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上的基本功能丧失或遭受永久性破坏,公安机关应予以立案追诉。
如果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森林或其他林木死亡超过五十立方米,或者幼树死亡超过二千五百株,公安机关应予以立案追诉。
如果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一人以上死亡、三人以上重伤、十人以上轻伤,或者一人以上重伤并且五人以上轻伤,公安机关应予以立案追诉。
如果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传染病发生、流行或人员中毒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Ⅲ级以上情形,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公安机关应予以立案追诉。
如果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等其他严重后果,公安机关应予以立案追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