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5-02-02
根据民诉法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因此,公证书是网络侵权案件中当事人证明自己主张的最有效的证据。在网络著作权案件中,取证主要在网上进行,需要对具有证明作用的大量网上信息进行固定和保存。当事人可以选择在诉讼前或诉讼中,由公证机关对涉及网络上相关信息逐一打印,并详细记录取证过程,形成一份客观完整的公证书。在公证取证过程中,如果涉及图形、图像等声像文件,还需要采用录音、录像的方式进行固定,以保证证据的完整性和客观性。
公证取证方式并非万能,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当事人自行取证和公证取证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阻碍。因此,加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协助调查取证义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网络服务商为用户提供上网后的信息流通技术支持,因此用户在网上传播的信息都会经过网络服务商的计算机系统,并留下记录。这使得网络服务商成为网络著作权案件中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来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当著作权人能够提供被侵权的证据,并向网络服务提供者提出请求时,网络服务提供者有义务向权利人提供侵权行为人在网络上的注册资料。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人民法院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追究其相应的侵权责任。然而,对于这一规定,笔者认为不妥当,因为该司法解释有行使行政权的嫌疑,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困难。因为司法解释并非行政法规,不能作为强制性行政规定适用于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网络著作权案件,如果不进入诉讼程序,法院无法帮助著作权人解决网络服务提供者拒绝提供证据的问题。此外,服务商也没有向非法定机构提供证据的义务。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这类证据的获取应在诉讼中进行,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或者法院根据案件自行决定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证据。网络服务商有义务协助法官进行调查取证,如果不能或不愿提供证据,则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追究其相应的侵权责任。
网络著作权案件中的证据具有以下特点,需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的举证和认证:
计算机数据以技术为依托,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准确,能够避免出现误传、误记等弊端。
由于计算机信息以数字信号的方式存在,数字信号是非连续性的,如果有人故意或过失对计算机数据进行截收、截听、窃听、删节、剪接,技术上较难查清。操作员差错或供电系统、通讯网络故障等因素都会导致计算机数据无法反映客观真实情况。网络案件中的证据大多以光电信号形式储存,使得变更、毁灭证据较为便利。这种脆弱性使得网络证据的内容真实性和来源合法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
网络证据是无纸型的,一切文件和信息都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于磁性介质中。与传统的证据相比,具有较强的非直观性。这种抽象性使得网络案件的证据与特定主体之间的关联性难以确定。
计算机数据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证据综合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