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0-14
网络上的侵权行为的认定需要有事实依据,即证据。然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上的证据失去了原始性。网络中的信息是由0和1表示的离散信号,不存在连续性,因此很难发现和鉴别对其所作的修改和删除。网络中信息的证据能力因此变得不可靠。此外,根据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63条的规定,只有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等七类证据才具有证据效力。如果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不属于这些法定类型,那么很难产生证据效力。因此,计算机领域的证据资源在网络侵权行为的认定中可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它们无法归入法定证据形式,其法律地位不明确。
网络服务提供者是网络环境下独特的主体,网络的运行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因此,网络服务提供者常常卷入大量的网络侵权纠纷中。此外,在网络上,人们可以自由使用各种名称,甚至可以匿名。这给侵权主体的认定带来了技术上的难题。
网络覆盖全球,突破了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限制,模糊了领土和国家的界限,使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能相互沟通。网络的交互性和实时性使得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更加方便和快捷。可以想象,网络侵权行为的后果会在全世界迅速蔓延,而权利人却无法阻止。
传统上,侵权行为适用被告所在地法或侵权行为地法是各国法院的普遍做法。然而,因特网将全球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连接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网络空间。同一侵权行为往往与多个地点有关,在网络空间中,物理位置的意义微乎其微,传统的管辖权基础因此动摇。因此,在面对复杂的网络案件时,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管辖依据。
网络的出现引发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革命,为人类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创造力,对人类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网络也成为一些人实施违法行为的有利工具。侵权行为人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和法律的滞后性,在网络中肆意侵害他人权益,而受害人常常无法自救,因为他们缺乏法律依据或找不到侵权人和证据。
网络侵权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发生的侵权行为。网络是指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的多个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以及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的网络软件和操作系统。
网络侵权是知识侵权的一种形式,与传统的侵权行为本质上是相同的。即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权利,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以及根据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人损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