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8-21
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的,但它的存在依赖于现实社会,因此在网络中仍然存在侵犯人格权的违法行为。人格权包括身体权、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隐私权、姓名权及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目前来看,对于网上侵犯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的行为,只要受害人能够通过法律手段追究侵权人的责任,他们的合法权益就能够得到保护。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也受到法律保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宣扬他人隐私、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行为,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的名誉权。如果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致使其名誉受损,也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因此,隐私权在我国法律中不仅作为一种具体的人格权逐渐凸显出来,而且在网络环境下也受到法律的关注和保护。
根据法律规定,著作权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
(1) 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2) 著作财产权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汇编权、翻译权以及其他应由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
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上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层出不穷。例如,许多网站未经著作权人同意擅自将其作品上传到网络上;未与新闻单位签订许可使用合同,擅自转载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在网上传播走私盗版的音像制品等。与此相应,涉网著作权纠纷案件在法院受理的数量也日益增多。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规定了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的管辖地;并将数字化作品纳入著作权保护的范围,明确了数字化传播是作品的一种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