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名誉权保护的法律规定
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5-03-21
1. 民法通则第101条和第120条
根据1987年《民法通则》第101条和第120条的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和法人的名誉。当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时,他们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实行)第140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实行)第140条的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行为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人民法院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0条和第134条的规定,对侵权人采取以下责任承担形式: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和赔礼道歉可以采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但必须经过人民法院审查。恢复名誉和消除影响的范围应与侵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范围相当。当公民或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而要求赔偿时,侵权人应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如果公民还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以及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损害后果等情况进行酌定。
4. 侵权人不执行生效判决的处理
对于侵权人不执行生效判决,不为对方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规定,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公告、登报等方式将判决的主要内容和有关情况公布于众,费用由被执行人负担,并可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02条第六项的规定进行处理。
网络名誉权的保护现状
由于很多侵犯名誉的行为为口头方式,证据保全较难。然而,网络名誉权的侵犯行为一般都能进行证据保全,因此网络名誉权侵权案件逐年增多。目前,中国的法律规定中尚未具体规定网络名誉权的保护措施,法院对网络名誉权的法律适用主要依据已有的普通名誉权法律规定、司法解释以及相关的涉及网络名誉权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以上所述的法律规定为涉及名誉权纠纷的必备知识,对于维护个人和法人的名誉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