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朋友圈构成侵权名誉权吗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一般侵权 > 人身权侵权法律知识

转发朋友圈构成侵权名誉权吗

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4-04-23

 
97915

转发朋友圈可能构成名誉权侵权

1. 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

侵权行为的客观要件是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所知悉。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侮辱是指公然以语言或行为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可以以口头或行为方式进行,通过扩散、传播现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损于人的社会评价的事实来诋毁他人的名誉,让其蒙受耻辱,称之为“以事生非”。比如,说某人“是个小偷”,或“是个傻子”等。诽谤是指捏造和散布虚假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的方式有口头和文字等两种方式,内容包括捏造和散布一切有损于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如诬蔑他人犯罪、品行不端、素质能力不高、企业形象不佳等。只有在行为人所实施的侮辱、诽谤、披露其隐私权等行为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受害人的评价时,才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行为人的行为必须向第三人散布,才能表明侵权人的行为已经产生了社会影响,被侵权人的名誉受到损害。

2. 行为人的主观过错

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具有过错。对于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没有实际恶意的行为,即使确实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权。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仍然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情节严重的,将会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但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等而使损害后果发生。无论故意或过失,只要侵权人在主观上有过错,并在客观上造成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即属于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

3. 被侵害的对象必须是特定的人

特定的人是指某个具体的自然人或法人。如果没有特定的人,则在法律上就不存在受害人。但是,如果某些文学作品在描写中对特定的人进行了侮辱或诽谤,虽然使用的是代号或假名,但读者一看便可知晓其所指的对象是谁,这显然不能因其使用代号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权。因此,如果所指定的对象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人,即使没有指名道姓,同样可以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

4. 严重损害和不公正压力

侵权人的行为必须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较严重的损害,使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负担,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创伤。这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心理负担或精神上的折磨必须是客观实在的,而不是受害人主观上的感受。行为人的某些行为如果没有造成受害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则不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

延伸阅读
  1. 微博言论是否构成名誉侵权行为
  2. 侵犯个人名誉权的赔偿方式
  3. 强制猥亵妇女罪谅解书的法律效力
  4. 医疗事故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范围
  5. 诽谤谩骂侮辱他人犯法吗

一般侵权热门知识

  1. 出租屋失火的处罚依据消防法
  2. 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规定
  3. 阿里首诉造假店: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
  4. 家人被私闯民宅怎么处罚
  5. 刑事案件的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6. 盗窃公私财物怎么处罚
  7. 盗取别人的照片是侵犯了隐私吗
一般侵权知识导航

侵权纠纷解决方案

  1. 职务侵权纠纷
  2. 因建筑物倒塌而发生的侵权纠纷如何救济
  3.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致人损害如何维权
  4.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遭受损害如何维权
  5. 网站等网络服务提供者收到律师函该如何应对
  6. 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
  7.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处理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