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8-0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五条的规定,如果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相关犯罪记录将被封存。被封存的犯罪记录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查询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情况保密。
(一) 侮辱
侮辱是指通过言语、文字或行为举止等方式故意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可以通过言语、书面文字或行为举止等方式进行。根据《民法通则》第101条后段的规定,禁止使用侮辱方式损害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根据《民通意见》第140条的规定,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并造成一定影响的行为,应当视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如果使用书面、口头等方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并给法人造成损害,也应当视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二) 诽谤
诽谤是指故意或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毁损的行为。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可以通过言语、书面文字或其他方式散布虚假事实。根据《民法通则》第101条后段的规定,禁止使用诽谤方式损害公民和法人的名誉。
在文学作品中故意使用他人真实姓名,或未写明原告的真实姓名和地址,但对人物特征的描写有明显的指向或影射他人,小说内容存在侮辱、诽谤情节,致其名誉受到损害的,作者和出版社均可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
(三) 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徐良诉上海文化艺术报社等侵害名誉权一案的复函》,被告赵伟昌根据传闻撰写了严重失实的文章《锁甲三千元带来的震荡》,而被告《上海文化艺术报》社未经核实即刊登了该文,造成了不良后果。根据该复函的认定,两被告的行为均构成对徐良名誉权的侵害。
如果是由有关机关和组织编印的仅供领导部门内部参阅的刊物、资料等刊登的来信或文章,当事人以其内容侵害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但如果机关、社会团体、学术机构或企事业单位分发本单位、本系统或其他一定范围内的内部刊物和内部资料,其中所载内容引起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当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