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6-20
恶意中伤公司的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侵犯了公司的商业信誉权,因此侵权公司应承担相应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规定,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
根据该法第二十三条,经营者如果违反了上述规定,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监督检查部门可以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消除影响,同时处以罚款。罚款金额应在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之间,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五十万元至三百万元的罚款。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况除外。
根据以上条例,当遭遇他人恶意中伤时,可以报警处理,并要求相应的赔偿。
1. 行为主体:
2. 行为方式:
诋毁商业信誉的行为包括捏造和散布虚伪事实。如果发布的消息是真实的,不构成诋毁商誉。
3. 主观心态:
法条中使用的“捏造、散布”一词表明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是故意的,过失不构成“诋毁”。
4. 诋毁行为针对特定竞争对手:
诋毁行为必须针对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竞争对手。如果捏造和散布的虚假事实与特定的经营者无关联,商业信誉主体的权利则不会受到侵害。
5. 对比性广告:
对比性广告是以市场上所有同一类竞争者为诋毁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应认定为商业诋毁行为,因为其仍然属于特定对象的诋毁。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