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9-12
当行为人的侵权行为持续存在时,受害人有权要求法院命令行为人停止侵害行为。停止侵害可以有效制止侵权行为,防止进一步扩大损害后果。然而,如果侵权行为已经完成,停止侵害责任形式不适用。
消除影响是指行为人的侵权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权造成了不良影响,应予以消除。恢复名誉是指侵权行为人应使受害人的名誉恢复到未受侵害之前的状态。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目的和前提条件相互依存。目前,我国司法审判中通常通过在媒体上刊登更正声明和赔礼道歉声明的方式来实现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
赔礼道歉是指侵权行为人通过承认错误、表达歉意、请求原谅等方式来弥补受害人心理上的伤害。与恢复名誉和消除影响相同,赔礼道歉通常通过在媒体上刊登道歉声明或由加害人在特定场合口头道歉或提交道歉信的方式进行。
赔偿是以金钱方式对受害人遭受的损失进行弥补。在名誉权案件中,受害人的损失通常表现为可得利益或预期财产的损失。例如,由于名誉受损导致奖金损失,或因名誉受损导致商誉下降和产品销售状况恶化。名誉权侵害的赔偿不仅补偿了受害人的损失,还对侵权行为人形成了有力的制裁。然而,赔偿损失并不能消除损害源,也无法实现对受侵害名誉的实际恢复。
精神损害指的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人格权和身份权受到不法侵害,导致其精神上遭受痛苦。以金钱方式对精神损害进行赔偿可以在经济上补偿和精神上抚慰受害者。在名誉侵权行为中,精神损害通常表现为受害人因名誉受损而经历的精神折磨,如失眠、恐惧、忧虑等。值得注意的是,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仅适用于对公民的名誉权造成侵害的情况,不适用于法人。
上述侵权责任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如果某种侵权责任不足以充分补偿受害人的利益,应考虑多种责任形式的合并适用。目前,我国在名誉权案件中通常采用合并适用原则,因为只有同时使用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形式,才能完全有效地补救和补偿损害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