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4-17
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对造成的损害都没有过错,又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要求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从而导致受害人遭受重大损害得不到补偿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由审判机关根据公平合理原则判定双方公平分担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当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公民、法人因过错侵害国家、集体财产或他人财产、人身的,也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若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也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只有在其他归责原则已经尽力而仍无法得到任何赔偿的情况下,才能适用公平责任原则。这是公平责任适用的前提条件。公平责任原则的基本理念是将损失由受害人自行承担,而加害人承担为例外。重点关注于受害人损失的分担。同时,对于受害人遭受巨大损失需要救济的理解,不应仅仅关注损失的绝对金额,而应适当考虑损失额与受害人自身经济状况的对比。
行为人在损害发生时应无过错。无过错包括行为要件的缺失、违法性阻却事由的存在、因果关系的缺失、过错责任原则下无过错等情况。如果行为人存在任何可归责的情形,就无法适用公平责任原则。无论是一般侵权行为还是特殊侵权行为,只要侵权责任不成立,即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没有过错,就有可能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受害人在损害发生时应无过错。这意味着受害人不能因自身过错造成严重损害后寻求将损失转嫁给他人承担,这种做法是不合理和不正义的。对受害人无过错应进行广义理解,即损害不是由受害人自身因素导致,与行为人的违法性阻却事由、免责事由等无关。
受害人遭受严重损失只说明了分担损失的必要性,但并不足以说明为何应由行为人而不是其他人来分担。行为人分担损失的原因在于他确实是造成了受害人损失的原因。无论是何种情况,行为人与受害人损失之间始终存在着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存在构成了行为人分担损失的合理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因果关系并不像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的因果关系证明那样严格,只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性”,而不需要满足“相当性”的要求。
公平责任原则只适用于造成财产损失的案件。这种损失既可以是因财产受到侵害而产生,也可以是因人身权益受到侵害而产生。但这种损失只能是直接损失,而不能包括间接损失或可得利益。这是因为公平责任原则类似于社会救济的特性所决定的。精神损害赔偿不能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极不确定,另一方面精神损害赔偿的惩罚功能和抚慰功能都依赖于行为人的可归责性。而公平责任原则中行为人无过错,无责任,因此不适用于主张精神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