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5-02-03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未成年人在具备财产的情况下实施的侵权行为,应当由其个人财产承担赔偿责任,而不足部分则由其监护人承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造成的他人损害,应由其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如果监护人已尽到监护责任,其侵权责任可以减轻。
对于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造成的他人损害,应当从其个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而不足部分则由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
在未成年人侵权案件中,被告通常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一般是其父母。
根据实践经验,未成年人侵权案件应当将未成年人和其监护人作为共同被告,具体依据如下: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其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进行诉讼。如果法定代理人之间相互推诿代理责任,法院将指定其中一人代为诉讼。这意味着法律承认未成年人具有被告主体资格,而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进行诉讼仅仅是因为未成年人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对于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造成的他人损害,应当从其个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而不足部分则由其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根据我国法律,未成年人是可以接受和拥有财产的。因此,如果未成年人具备财产,赔偿费用应当优先由该财产支付。而要让未成年人承担赔偿责任,则应在诉讼过程和判决书中明确其被告地位。
总之,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造成的他人损害,应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换句话说,判决内容将由监护人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