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11-23
在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人身损害和侵权是相关但不同的概念。通常情况下,人身损害案件是侵权案件的一种具体类型,涉及学生的人身权利(如生命权、健康权)受到侵害的案件。而侵权案件的范围更广,不仅包括人身权利的侵害,还包括财产权等其他权利的侵害。然而,也存在一些人身损害案件不属于侵权案件的范围,例如由于意外事件、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的学生人身损害。因此,对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进行准确的界定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的规定,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是指学生在学校、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就读期间,因学校、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未正确履行教育管理保护职责而遭受人身损害所引发的案件。
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涉及的学生范围包括中小学学生和幼儿园的儿童。对于在校大学生,《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学校指的是国家或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中小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因此,在校就读的全日制大学生也属于学生的范畴。
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作为人身损害赔偿的一类案件,具有以下特点:
(一) 特定时间:该类案件主要发生在教育机构的工作时间内,包括合理延伸的时间。例如,在校期间的非教育教学时间,如课间休息时间和放学后,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人身损害也应属于校园人身损害。
(二) 特定空间:该类案件主要发生在校园范围内,但不仅限于校园内,还包括合理延伸的空间。例如,学生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中受到的人身损害也应被认定为校园人身损害。
(三) 特定原告:校园人身损害案件中,学生是受害人。如果学生没有死亡,则学生本人是赔偿权利人,原告应为人身权受到侵害的学生;当学生是未成年人时,其家长只能作为法定代理人。
(四) 特定被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如果存在第三人侵权,该第三人应成为被告之一。如果没有第三人侵权,一般只以学校为被告。无论是否存在第三人侵权,学校通常都会成为该类案件的被告。这也是该类案件与其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重要区别之一。
在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学校应如何承担责任是司法实践非常关注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七条规定,学校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作为学校承担责任的基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学校存在过错,就应承担责任。这种过错责任应是一种推定过错责任,即学生作为受害人一方不需要证明学校存在过错,而是要求学校证明自己没有过错,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学校过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学校未尽教育义务、学校未尽管理义务和学校未尽保护义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明确列举了学校承担责任的12种情况。这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秩序,加强对学生的司法保护具有积极意义,并为法院审理该类案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当然,在处理案件时,如果《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的免责规定与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和精神相悖时,法院应根据法律和司法解释进行审理。
关于学校承担责任的形式:
1. 学校的直接责任:这种责任应是一种替代责任,因为学生在校园受到人身损害通常是由于学校的具体教职工未尽职责导致的。然而,责任应由学校承担,而不是由未尽职责的教职工承担。
2. 第三人责任与学校的补充责任:当第三人侵权导致学生人身损害时,第三人应承担直接责任,而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应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这种补充责任与未尽安保义务的经营者补充责任是类似的。
在审判实践中,存在一些学校和学生都没有过错的案例。如果完全依赖过错责任原则进行归责,学生的利益将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因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应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确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责任分担,对学生采取倾斜性的司法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在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根据公平作为价值判断标准,由各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损失的归责原则。
在适用公平责任原则时,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各方当事人对损害的发生均没有过错。
2. 损害发生在学校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即广义的校园范围内,包括广义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3. 严格遵循最后适用原则,只有在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都不适用的情况下,才考虑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在适用公平责任原则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损害发生的原因、情节以及受害人的伤害程度,当事人的经济状况,以及社会舆论和同情心的向背。这样可以在保护学生权益的同时实现责任的公平合理分担。
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有偿教育的比例逐步增加。当学生发生校园人身损害事故时,如果双方都没有过错,根据公平责任原则要求学校承担一部分责任,既体现了司法对未成年人的倾斜性保护,也可以视为学校对因人身损害事故未能有效接受教育的学生进行经济上的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