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5-17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伤害的问题,学校是否尽到教育、管理职责成为是否承担责任的标准。同时,该条款规定了过错推定的原则,即当学校不能证明已尽到教育、管理责任时,即被推定有过错并应承担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了过错责任原则,针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伤害的问题。根据该条款,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举证责任由受到伤害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及其监护人承担,不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侵权责任法第四十条规定了学校承担的是与其过错程度相适应的补充责任,即与其未尽管理职责的程度相适应。对于此种情形学校是否尽到管理职责的举证责任,仍然应当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区别对待。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第三人侵害场合,学校承担已尽管理职责的举证责任,不能证明的,即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在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受第三人侵害场合,学校未尽管理职责的举证责任应由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及其监护人承担。
过错相抵规则是指在混合过错中,通过确定并比较加害人和受害人的过错程度,以决定责任的承担和责任的范围。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根据这一规定,只要受害人具有避免发生危险的识别能力或者注意能力,即可适用过错相抵原则。
对于入学儿童而言,6周岁以上的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小学生对行为的危险性即已具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因此,如果不适用过错相抵规则而一概让学校有过错即承担全部责任,显然有失公平。然而,如果受害人的监护人存在过错,也应适用过错相抵规则。
公平责任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是依照法律规定又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加害人的损害、双方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判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予以适当补偿。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和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公平责任制度得到确认。然而,在实践中,对公平责任的适用存在问题。一方面,许多未成年人在伤害事件中损失巨大,如果学校或第三人免除责任,受害人及其家长将难以承担损失,对受害人的治疗、恢复十分不利。另一方面,滥用公平责任会导致侵权责任体系软化,不公正。
因此,在适用公平责任时,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不能根据过错确定责任或过错确定赔偿范围明显不公平,或法律有明确规定;二是学校从行为中受益。只有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学校才应承担公平责任。否则,学校在没有过错时没有法定义务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损害承担公平责任。
在侵权行为法上,是否判令数人对其行为承担连带责任取决于各加害人的行为是否构成共同侵权行为。根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三条的规定,共同侵权行为包括共同故意致人损害、共同过失致人损害以及行为人之间实施的积极加害行为相互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情况。
侵权责任法第八条规定了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时应承担连带责任。然而,该条款对共同侵权的共同性要件采取了严格立场,只认可有意思联络的主观共同侵权。因此,在学校与其他加害主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时,应严格限制,限于他们实施的加害行为构成有意思联络的主观共同侵权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