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9-26
根据《刑法》第17条第一、二款的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故意犯罪行为包括杀人、伤害致人重伤、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时,也应当负刑事责任。在划分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上,考虑到在校学生可能存在警示和暴力倾向,一旦达到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也要照顾到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根据《刑法》第17条第三、四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不满14周岁的人,不予刑事责任,而是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进行管教,必要时政府也可以收容教养。根据《刑法》第49条的规定,不满18周岁的人在犯罪时不适用死刑,包括死缓。这种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宽容从轻规定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司法机关设立了专门的机关或专人来办理未成年人案件。在处理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过程中,司法机关应尊重其人格尊严,保障其合法权益。同时,严禁虐待被监管的未成年人,并对被羁押的未成年人进行分别看管,对被关押、管理和服刑的未成年人进行分别处理。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8条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5条的规定,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和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身份的材料。
为了适应未成年人的特点,我国建立了一套与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同的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此外,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275条的规定,不满18周岁的人在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时,其相关犯罪记录应予封存。被封存的犯罪记录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和依法查询的单位可以根据办案需要或国家规定进行查询,查询单位应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情况保密。
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属于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且危害不大的行为不认定为犯罪。
根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构成故意犯罪。故意犯罪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