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5-08
校园暴力发生后,应当报警并由相关部门进行伤害程度的确认,以便根据法律规定来认定是否构成校园暴力。校园暴力的认定主体应当是在法律指导下的相关部门,可能是公安机关或法院。
同学间因看不顺眼而引发的挑衅生事、辱骂、互殴、群殴等行为可能触犯以下法律:
同学间以保护、借钱为名向同学勒索财物或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财物可能触犯以下法律:
根据刑法的规定,已满16周岁的犯罪行为应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但未满16周岁的人,在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时,也应负刑事责任。如果校园暴力的施害人达到法定年龄,则法院应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罚,以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采取的国家追诉主义原则,检察官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公诉。
侵害他人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故意或过失行为,依法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由侵权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称为民事责任。民事责任的目的在于保护受害人的身体和财产免受非法侵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当九种人格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九种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如果因侵权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其家属在精神上遭受了巨大打击,可以根据法律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请求,要求支付抚慰金。精神损害抚慰金包括死亡赔偿金(如果导致被害人死亡)和残疾赔偿金(如果导致被害人残疾)。如果行为人因过失或故意非法侵害他人身体,导致被害人残疾或死亡,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相关规定,应赔偿被害人的医疗费和伤残生活补助费(如果导致被害人残疾)以及丧葬费(如果导致被害人死亡)。
校园暴力的被害人如果已经死亡,就无法提出损害赔偿请求,因为被害人已经死亡,其权利能力也随之消失。因此,被害人的监护人或近亲属不能以被害人在世时可能获得的利益为由,要求施害人进行赔偿。